2021年2月,還在華為東北歐地區部擔任副總裁職位的郭振興“受命”回國,接下一項來自內部的特殊任命。
彼時,華為正在進行一係列供應鏈補洞計劃,而同時進行的,還有一場被稱之為“軍團化運作”的組織變革。根據內部的說法,華為這一變革的靈感來自穀歌,意在打破華為原有組織邊界,快速集結資源做深做透一個領域,解決行業難題,打造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煤礦軍團作為華為軍團中的“先行部隊”,在2021年集結完畢,而從那時候開始,郭振興就擔任起煤礦軍團MKT與解決方案總裁,與其他來自華為全球各個體係的技術專家組建成新團隊,一頭紮進了這個相對陌生的行業。
近日,郭振興接受了第一財經獨家專訪並揭秘了一年多來軍團的作戰模式。他表示,盡管開頭大家都是門外漢,但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裏,軍團按照四組一隊,逐步打通“研、銷、服、生態”四大體係,逐步摸索到煤礦行業的痛點,同時也將天才少年和科學家團隊的基礎研發、應用研發的成果應用到煤礦行業。
“過去,如果按照傳統的方式,煤礦應用的開發需要6到12個月迭代一次。現在,基於統一的工業互聯網架構進行開發,大幅縮短煤礦行業的應用開發周期,以周為單位進行迭代。”郭振興說。
讓57類設備一起講“普通話”
隨著礦山智能化的推進,煤礦行業在信息化、智能化上的投資和科研投入迅速增加,但由於缺少統一的標準、統一的架構,存在一定的重複建設,碎片化下行業一直無法形成“一盤棋”。
“經過與多方一年的合作實踐,我們發現煤礦行業智能化重點是統一架構、平台先行,而不是著急去規劃很多的應用,就像通訊領域一樣,完善的架構和標準體係構建後,才能牽引行業健康快速發展。”郭振興對記者說。
在華為看來,智能礦山的本質就是工業互聯網架構在礦山領域的變革,關鍵點在於設備接口、數據格式的統一,解決設備之間“說普通話”的問題,而這也是目前煤礦智能化建設遭遇的最大挑戰。
近年來,隨著智能礦山建設的推進,大部分井下設備都裝上了傳感器,以此代替礦工的眼、口、鼻、耳、皮膚等,但設備的通信協議不同往往導致它們之間不能相互聯動。以國能神東煤炭集團(以下簡稱“國能神東”)為例,僅生產控製係統就涉及1370多家供應商的10餘類操作係統,500多種需要適配的通信協議。
“操作係統涉及10多種,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中間需要轉換,神東作為一個協調者,把所有廠家叫在一起定協議,因為誰都堅持用自己的協議,這就給我們帶來很大困難。”國能神東煤炭集團副總經理賀海濤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為此,華為與國家能源集團在2021年9月14日,推出了礦鴻操作係統。
國能神東是國家能源集團骨幹煤炭生產企業,也是我國首個2億噸煤炭生產基地,被業內稱之為“超級煤礦”,礦鴻則是中國煤炭行業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係統。
在華為看來,礦鴻為煤礦帶來的一個最直接的變化就是數據管理方式的變化,為設備統一語言後,設備間的數據互訪成為了可能性。
今年3月,在國能神東的一間井下順槽集控室裏,采煤機司機輕輕推動操作杆,150米開外的采煤機立刻根據指令自動割煤,這意味著,國能神東的綜采工作麵采煤機適配礦鴻操作係統測試版本獲得成功。
而在最新的數據中,礦鴻已在國能神東的57類設備上應用。部分井下的水泵房、中央變電所、基電硐室等固定人工崗位已逐漸交給了攝像頭、傳感器,而設備之間的對話也統一成了“普通話”。
參與“礦鴻”適配工作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設備之間互相認識了,機器人跑一趟就把數據采集了,未來礦工穿西裝打領帶采煤並不僅僅是夢想。”
軍團模式核心:短鏈條運作
無論在工業製造領域還是智能化設備領域,操作係統已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焦點。與此同時,操作係統也是國家“核高基”重大科技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對於煤礦軍團而言,礦鴻操作係統僅是華為身家中的“一小部分”,軍團成立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將客戶的需求通過“短鏈條”直接懸賞到後端的各個產品線,甚至是2012實驗室以及各個天才少年麵前。
“比如,客戶說井下的攝像頭很容易變髒,由於地下灰很多,如果要保持鏡麵的幹淨,每隔三天就要把鏡頭清潔一下,工序十分麻煩,也增加了工人井下工作量。收到這個需求之後,我們立馬在內部懸賞,結果發現2012實驗室還真有人在研究這種三不沾的貼膜。”郭振興對記者表示,在煤礦井下實驗中,這種膜貼上去49天不清潔還可以看得清楚,但在煤礦軍團提出這個需求前,2012實驗室裏的這項技術已經做了6年時間,在產品化之前,這些科研技術人員並不知道這種產品能夠在煤礦產業有這麼大的需求。
郭振興認為,2012實驗室雖然不屬於軍團組織,但在軍團模式下,這些散落在華為家裏各個角落的“寶貝”,反而有機會更快地應用於行業。“目前這種貼膜已經做出了產品原型,產品化的時間不會太久。而華為的科研人才有十萬多人,此前已有不少天才少年的技術成果被運用到了煤礦場景中。”
在去年8月的一次內部講話中,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談到,“幾個天才少年已加入了煤礦軍團,反向使用5G,使井下視頻更高清。”
“華為歡迎科學家、也重視天才少年,現在我們隻想自己多努力,尋找能生存下來的機會,煤礦就是機會。”在任正非看來,華為可以通過ICT技術與煤炭開采技術的結合,幫助煤炭行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實現“安全、少人無人、高效”的生產模式。
從政策以及市場層麵來看,推進智能礦山建設的步伐也在加快。
2020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應急部、煤監局、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煤礦智能化建設的三階段目標,即到2021年建成多種類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範煤礦,到2025年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到2035年各類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
2021年6月,國家能源局、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又聯合發布了《煤礦智能化建設指南(2021年版)》,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產業深度融合,推進煤炭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促進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兩份重磅文件指向了煤礦行業同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智能化。
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的數據顯示,國家首批示範建設煤礦70%以上將於年底前建成,預計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建設,以點帶麵帶動全國近400座煤礦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總投資規模超過1000億元,投資完成率近50%,2021年已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麵813個。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華為已和全國Top煤炭和非煤礦山企業展開了全麵合作。但是,華為看一個行業或者賽道不是按照幾年時間的維度來看的,相信未來二三十年,這裏麵將有天翻地覆的巨變。”郭振興對記者表示,在那之前,任總說過,就算外麵下金子也和煤礦軍團沒關係。
“一個軍團瞄準一個城牆口去攻關,我們相信這條路能走成。”郭振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