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狗万manbet官网 !

觀企業興衰 歎人生滋味——蹉跎歲月砥礪奮進(散文)

作者:劉培華 2022-06-07 15:56 來源:狗万manbet官网 企業人生滋味散文

  觀企業興衰 歎人生滋味(散文)——蹉跎歲月砥礪奮進  文/劉培華

  淄博可謂我的第二故鄉。

  1977年恢複高考,我考入山東煤礦技校,畢業後分配到山東淄博礦務局石穀煤礦機電科工作,1987年5月因解決夫妻兩地分居調回原籍利津,在淄博待了十年整。離礦至今已有33載,一直沒有機會回去過,且因時下通訊不便而“失聯”,此為今生憾事之一。

  退休後,我被東營海翔電氣有限公司返聘從事企業管理。庚子秋,出差淄博,頓生了卻心願之念,隨驅車前往久違了的原工作單位欲拜訪老領導、老同事,以彌幾十年未“見”之缺憾。

  車行至礦區原運煤的鐵路涵洞旁,減速慢行。這個橋洞是外麵通往礦區的唯一通道,曾經,這條路上不管白天夜晚,上班的、下班的,成群結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如今天冷冷清清,夜晚幾乎不見人影,昔日的繁華已成為了永久的回憶。建礦以來,有多少人懷揣著夢想從這裏進出,通往礦區的這條路,真的好熟悉!它把我帶回了遙遠的過去——1980年7月,我懷揣“畢業生分配表”步行經過這裏,入職石穀煤礦……

  停車駐足遠眺,煤矸石山、礦機關大樓、影院大禮堂、衛生院、洗煤廠、蘋果園、餐廳食堂、澡堂、南北宿舍等依稀可見,可惜的是,礦區標誌物聳立的天輪井架蕩然無存,昔日礦區“風采”蹤跡全無,更難覓久違了的“煤香”……

  穿過鐵路就到了礦井所在的“工業園”,相當年這裏不能隨便出入,24小時有人值守。過了橋洞左首看見的就是千瘡百孔的北宿舍。石穀礦分三個宿舍區:北宿舍、南宿舍、林場,其中北宿舍是最老的宿舍區,幾乎都是平房,它的滄桑是曆史的見證。站在“村”旁,看到北宿舍狹窄的老街道、北宿舍低矮的舊平房。住在這裏的人對它仍有無限的感情,門上的春聯和路邊高掛的大紅燈籠彰顯著主人對生活的熱愛。南宿舍通往礦區的道路比較寬敞,左右兩邊分別是家屬樓和職工宿舍。

  職工公寓,這裏曾是職工最聚集的地方,離家遠的職工平時都在這裏生活,有專門的宿舍管理員打掃衛生,這裏曾有歡歌和笑語,也有猜拳行令喝酒聲,如今一片荒涼,看不到一個人影。新建的食堂已沒有了原食堂的麵貌,雖然外部和內部都進行了整修,仍然沒有擺脫它被閑置的命運。如今通往食堂的路也是那樣的寂靜。

  廢墟幽沉,觸目憂傷,殘垣斷壁斜夕陽。

  站在這塊曾經非常熟悉和熱愛的土地,望盡茫茫礦區,滿目瘴氣繚繞,荒草叢生,一片淒涼,耳聞蕭蕭秋聲,枯葉隨風飄零。偶見群雀從荒草中躍出,鳴聲嗚咽,落寞地飛向遠方。

  此時此刻,目睹礦山如此落敗的景象,作為一名曾經在這裏工作過8年的煤礦人,真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飽含熱淚,頓生悲戚。淒淒切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遙想當年礦區熱火朝天,士氣高昂,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紅紅火火,生產繁忙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我也曾是“黑哥”,這裏曾是我獻出自己青春年華和奮鬥、奉獻的地方。想不到三十多年的光景竟然落得如此衰敗和荒涼,礦區生產那熱火朝天的場麵現已銷聲匿跡,各種機電設備的轟鳴聲也已遠去。如今隻有那盞孤獨的路燈在守候這份寂靜。我們同期畢業的同學們曾經的遠大理想、青春熱血、花樣年華,艱苦奮鬥的精神,百折不撓的鬥誌,以及艱辛的勞動成果都被埋入了這片荒蕪的廢墟中,怎不讓人觸景傷情,潸然淚下。

  觸景生悲情,獨步淚蒼涼。

  低速行駛在熟悉的礦區“大道”上,悉數兩旁似曾相識的景物。到達礦區,在礦區大門旁的壁報欄前不得不再次停車駐足。當時的礦宣傳科通訊員,這裏曾是我用五彩粉筆書寫青春年華的“處女地”,每周一期的壁報宣傳,幾十米的壁報長廊有我一方版權。凝望“熟悉”的欄麵,版壁裂紋斑斑,蒼白不堪,就像我現時花甲之貌,不忍久視……

  下車詢問路人,相識的熟人已不多,同事摯友馬運昌薦以電話,得知時任勞資科科長的張捷升老先生健在(我的調動是經他辦理的),在知情人的指引下,來到張老家。見到老領導,耄耋之年的張老,精神矍鑠,風采依然。長時敘舊,談論最多的還是礦區的變遷。

  企業興衰史,人生起伏劇。

  石穀煤礦,隸屬於淄博礦務局(後改製為淄博礦業集團)所轄十大煤礦之一。始建於1921年,1958年正式投入生產,職工三千餘人,最高年產近46萬噸,正縣級國企。礦區建有托兒所、員工子弟學校、保健站等10個生產輔助單位,14個機關職能部室。

  遙想當年,礦區曾經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礦工們頭戴配有礦燈的安全帽,身穿藍色笨重的棉衣,腳蹬黑色長筒膠鞋,腰間皮帶上掛著充電的硫酸盒,站在罐籠裏下井作業。下班了從這裏上來的礦工滿身煤灰,隻露出潔白的牙齒,平日熟悉的麵孔都很難辨出是誰,人稱“黑哥”。

  高高的井架是煤礦最重要的標誌。是它將地麵和300多米深的井底連接,曾經在裏麵工作過的“哥們”,有沒有一種特自豪的感覺?那當年方圓幾十裏,可是唯它最壯觀啊!可如今夷為平地。

  占地100多畝的矸石山是煤礦發展的曆史見證。矸石山絞車房是井下和矸石山最重要的連接場所。“機房重地”的字樣還清晰可見,可是斑駁的牆體和破爛的門窗告訴人們它不再重要。

  曾經繁忙的運輸鐵軌,如今顯得特別寂靜,孤獨地伸向遠方。這條伸向遠方的鐵路承載著礦山的發展,如今鐵軌已有了鏽跡,現在偶而還有火車運輸。沒有火車通過的時候為保證安全就將防護大門關閉起來。鐵路的那頭伸向哪裏呢?在這裏可以留下你無盡的遐想。不知什麼時候閑暇的鐵路竟然變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有人在這裏拍起了婚紗照。

  機電鍋爐房的大煙囪曆史悠久,據說是德國人建造的,現在也成了石穀礦曆史性的一個標誌。

  藏在深山靜謐處的火藥庫也是礦山建設的重要陣地。

  現在仍保留的煤倉,也是煤礦僅存的重要標誌之一,洗煤廠外一角也安靜地令人心酸。

  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我問自己:你還記得嗎?

  你還記得嗎?原來的保健站現已改名為“淄博光正醫院”。

  你還記得嗎?這就是原來礦區最時尚的地方——照相館,如今已看不出原貌的一點模樣。

  你還記得嗎?這是礦區唯一的蔬菜門市部,在這裏可以買到一些生活必需品。

  你還記得嗎?這就是老糧站,它也對當年職工及家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方便哦。食堂北麵的男職工浴室,是工人們下班後最著急去的地方。無法想像井下職工沒有它會是什麼樣子?

  你還記得嗎?礦區曾經非常紅火的小飯店也已關門,這裏曾是職工改善生活和聚餐聚會的最常去處。曾經供全礦職工、家屬飲水的甜水井如今也已廢棄。你還記得嗎?職工俱樂部是職工、家屬閑暇時最喜歡去的地方。用於召開職工大會、放映電影和文藝演出,在這裏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都成了我們滿滿的回憶。

  你還記得嗎?林場宿舍區東邊的這片蘆葦、最早林場南邊青山綠水的樣子?

  你還記得嗎?再回首,憶難忘,尋遍昔日的足跡,終於看到了最早的“石穀煤礦員工子弟學校”的影子。原來學校的辦公樓如今已變成了窯具廠的辦公室,原來的校園如今已變成了這般模樣。

  時間也許會讓我們變老,卻抹不掉我們心中的那份情誼。這裏有太多的追憶……

  觸景生情,物是人非,時過境遷,張老憂傷的介紹:曾經紅火幾十年,近幾年由於資源枯竭,礦井於2015年6月徹底關井停產,破產倒閉(後改組為“光正公司”),部分工人分流去了內蒙、陝西和貴州等地。自此,石穀煤礦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礦區也變成了“社區”、“村落”。現礦區“留守”的隻有老弱幼病傷殘,礦領導、技術人員、年輕人,大多或自己創業、或另謀職業、或外出打工……

  曾經沸騰過的百年煤礦就這樣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永別了!石穀煤礦——您是安放記憶的地方,曾經承載著我們多少的希望與夢想?又曾帶給了我們多少歡笑與淚水?從此留下的是昔日的輝煌和抹不去的記憶和回想。

  故地重遊,今非昔比。曾經紅火的企業和火紅的青春都已遠去,怎不感慨萬千。每一段留不住的歲月,都有一段忘不掉的故事。有些故事,被季節遺忘,預支給了流年;有些事物,被時光淹沒,交還給了歲月;時間能帶走一切,唯有記憶卻是例外。個中滋味隻有自己才能體會。願這些文字能把記憶留下。謹以此篇獻給曾經在這裏工作、學習和生活過的我的領導、同學、同事和朋友們!

  傷感之餘,也有激勵和期許。張老是全國書協會員,書法名家,臨別時,85歲高齡的張老先生,欣然揮毫潑墨,饋贈書法墨寶“蹉跎歲月砥礪奮進”。這即是對企業興衰的概論,又是對人生波瀾的激勵。是啊!企業如是,人生何嚐不是如此!

  既了心願,又得墨寶,不虛此行!故,此文以此命副題,是以為記。

  鄉隱居士

  辛醜仲春寫於黃河入海口鳴丁書屋

  作者簡介:劉培華,筆名:鄉隱居士,57年生,利津人;中國散文學會、中國煤礦作協、山東省散文學會、東營市作協會員,《東營日報》特約記者,《利津商業史話》編委,《中國鄉村》雜誌編輯。作品發表於各大報刊和網絡平台。

下一篇: 故鄉的麥子熟了

万博全网站

備案號:蘇ICP備12034812號-2

公安備案號:32031102000832

Powered By煤礦安全生產網徐州網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使用手機軟件掃描微信二維碼

關注我們可獲取更多熱點資訊

感謝網狐天下友情技術支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