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樸實的麵孔,總是樂嗬嗬,走在人群中很少有人會留意。
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煤礦工人,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煤礦工人,通過自身的努力與執著,多次榮獲優秀班組長、優秀“星級”網崗員、金牌班組長、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就是機電區羊東機運班班長——張東海。
作為班工長,張東海一心撲在安全生產上,一心想著自己所在的班組,班組已經成為了他的第二個家。
張東海說自己和井下機電設備建立了深厚感情,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樣來嗬護,在每次檢修設備時,他都特別的小心認真,隻要設備有了一點點的“傷風感冒”,他都會準確迅速做出判斷,並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治療”,讓它迅速的恢複“健康”。
一次,52架空乘人裝置驅動部分由於受采動區影響,巷道變形嚴重,在52區工作人員不能乘架空乘人裝置,人員均需步行行走,造成職工體力降低,不利於礦井安全生產。
熟睡中的張東海接到礦調度室的電話,在寒冬的深夜,立即從家裏趕到井下設備故障現場進行維修。
張東海帶領本班組職工日夜奮戰,將52架空乘人裝置驅動部由坡頭驅動下移至坡底驅動,職工在52軌道坡不用步行行走,減少了體力消耗,同時回運大件設備架空乘人裝置驅動機頭部分不再影響運輸,保障了生產地區正常安裝和回收。
當他看見設備又開始正常運轉時,仿佛早已忘記了一天的疲勞,那沾滿油汙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在他的工作生涯中,這樣的境況數不勝數。
修舊利廢是張東海多年養成的好習慣。多年來,他上井從不空手,總是堅持從井下帶回如鏍絲、墊圈等一些可再利用的小東西。他常說這些配件雖然不起眼,但積少成多,在他的影響下,職工修舊利廢、勤儉節約蔚然成風。幾年來,他所在的區隊通過修舊利廢,節約資金近數十萬元。
為提高維修隊伍的技術素質,張東海以做好“傳幫帶”為已任,不厭其煩地向青年職工傳授新技術、新知識。多年來,他“一帶一”地培養出10名優秀的機電人才,如今,在他所帶出的徒弟中,多數走上組長、帶班的崗位,成為生產一線骨幹;
憑著這份對礦井的熱愛和努力工作的勁頭,張東海多次獲得各種先進榮譽,但是在獲得這些榮譽時,他並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總是謙虛的說:“這些都是大夥兒共同努力的結果,榮譽屬於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