馭“虎”有方——河南能源焦煤集團中馬村礦瓦斯抽采精細化管理工作紀實
“中馬村礦在瓦斯防治過程中,創新對抽采鑽孔推行’三驗收、四凡是、兩03manbetx 、一處置、三必須、兩考核’等機製,推動瓦斯‘高濃度、持久抽’管理,值得各生產礦井學借鑒學習……”9月初,河南能源瓦斯抽采現場會在焦煤集團中馬村礦召開。該礦“超前預警、超前研判、超前處置、超前治理” 的瓦斯防治工作贏得了各級領導的讚譽。
該礦屬高瓦斯突出礦井,煤層原煤瓦斯含量2.94~36.65m3/t,瓦斯壓力最大1.3MPa。如何馴服這桀驁不遜的“猛虎”,該礦認真落實“精打鑽、強衝煤、封好孔、抽到位”瓦斯治理方針,堅持建製度、強治理、勇創新,積極推進瓦斯抽采精細化管理,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立“製”為先
為確保瓦斯治理工作有章可循,該礦結合實際製定了《中馬村礦瓦斯抽采效果考核辦法》和《瓦斯抽采“三化一工程”管理製度》,完善了《鑽孔驗收考核激勵製度》《水力衝孔煤量驗收製度》《抽采鑽孔連接管理製度》等,規範了打鑽、鑽孔驗收、封孔、抽采計量、打鑽視頻管理、抽采濃度檢查、03manbetx 、考核等標準,實現了瓦斯抽采全過程管控。
為保證瓦斯治理效果,該礦在3901(上)運輸底抽巷和中間底抽巷布置9部鑽機,打造“三化一工程”瓦斯抽采精品巷道,構建了“工程隊自管”、“抽采隊監管”、“通防科直管”、“礦領導統管”的多層級管理機製,將一個鑽孔作為一項工程,堅持以“一孔一視頻”、“一巷道一台賬”,建立瓦斯鑽孔施工管理台賬和記錄,做到井下原始記錄、鑽孔現場驗收報告和打鑽視頻“三對照”,形成了製度完善、監督有效、落實到位的區域瓦斯抽采綜合管理體係。
強“治”過程
該礦牢固樹立“通風可靠、抽采達標、監控有效、管理到位”的瓦斯防治綜合治理理念,強化以瓦斯抽采為重點的治理體係建設,加大保護層開采力度,細化過程管控,切實提升礦井瓦斯綜合治理能力。
——轉變昔日追求多、快、省舊。對底抽巷采取全斷麵短錨索支護+長錨索補強+鋼筋梯護表+噴漿封閉聯合強支護,提高了巷道整體密封性,封堵圍岩表麵裂隙,減少了瓦斯湧出通道,築牢瓦斯抽采基礎。
——運行“三驗收”機製。對打鑽視頻全過程驗收,確保提高注漿質量;加強對鑽孔衝孔、封孔、注漿等關鍵環節現場監督、驗收;組織管理人員抽查驗收,實現“封好孔、抽到位”。
——執行“四凡是”管控。凡封孔深度不達標、凡注漿壓力不符合規定,凡是驗收人員不在現場監督、凡是封孔材料不到位,一律視為封孔不合格,確保提高封孔質量。
——落實“兩03manbetx 、一處置”措施。每天施工的鑽孔由驗收人員和技術人員現場03manbetx 孔深、注漿壓力等參數,凡單孔初始濃度低於80%,一律落實重封、補孔等處置,確保單孔高濃度抽采。
——強化瓦斯抽采“三必須”。嚴格執行低負壓抽采維護,即“鑽孔抽采負壓必須低於20KPa、抽采主管路負壓必須低於25KPa、地麵抽采泵負壓必須低於30KPa”,延長鑽孔抽采期,保障鑽孔“高濃度、持久抽”。
以“智”提效
瓦斯治理,更要“智”理。該礦針對3901(上)工作麵部分區域煤質硬,衝孔效率低、卸壓增透效果差等實際困難,創新應用多層級綜合卸壓增透技術,促進瓦斯解吸和釋放最大化,為瓦斯抽采提供了充足、穩定的瓦斯源。
——采用鬆動爆破增透技術,優先對施工巷道頂部的3至4個鑽孔作進行爆破,對周圍煤體進行鬆動,增大、增多孔內煤體裂隙,再進行水力衝孔作業,衝孔煤量達到達到每米0.35噸的效果。
——引進機械擴孔刀具,采取機械擴孔增透技術,煤體內孔徑增大至508毫米,使抽采麵積增大5.4倍,促進瓦斯解吸和釋放,使衝孔煤量每米達到0.51噸。
——創新“爆擴一體化”增透技術,采取“先鬆動爆破、後機械擴孔”的綜合卸壓增透措施,提高治理效果。
據該礦總工程師孟武峰介紹,由於抽采係統運行穩定,目前各區域抽采濃度同比提高了1.6倍,總抽采純量提高了2倍,瓦斯發電量提高了50%,且鑽孔抽采濃度衰減明顯減慢,有效緩解了采掘接替緊張的局麵。且瓦斯月發電量達131.37萬度,較年初提高了2.6倍。
“瓦斯發電實現了瓦斯綜合利用的良性循環,促進了安全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提升。我們將繼續創新管理,引進新工藝,實施‘三堵兩注’封孔新工藝,再進行二次注漿,助力瓦斯抽采精細化。”該礦礦長李海芳懷信心地說。
據了解,該礦還與河南理工大學開展了密集高效的合作,“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支撐能力前所未有的加強。該礦目前已申請各類瓦斯抽采防治專利80餘項。其中,職工自主研發的創新成果“突出煤層鑽孔施工作業防超限技術及裝備係列化研究”獲得省煤炭科學技術“一等獎”,“瓦斯抽采‘三化一工程’技術管理”獲得河南省科技創新“三等獎”,“不同開采工藝條件下突出厚煤層采空區瓦斯多層位聯合抽采技術研究”獲得焦煤集團科技創新“一等獎”。
降服“猛虎”,變廢為寶,綠色發展。該礦幹部職工更加堅定了根治瓦斯的信心、走好安全綠色高質量發展道路的步伐。作者: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