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個“記者”夢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看著一張張質樸的臉,收獲的不隻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了解你、讚美你……”——題記
轉眼間,在宣傳崗位工作已10個年頭。感受走過的點點滴滴,學生時代的懵懂、青春時期的青澀,早已經被礦井堅實、質樸的氣息而感染的自信、穩重,少去了對的表麵現象的吸引,多了份對真情實感的追求。
回首這些,我不得不感恩,是礦井裏的一人一木讓我更加理解“筆頭”的重量,更是寫作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十年奮鬥”帶來的感動和驕傲……
坦白地說,作為煤礦的一名基層宣傳幹事,且是一名女同誌,深入百米井下的次數寥寥,蹲生產現場的機會更是難得一遇。帶溫度、第一手的資料,總是事與願違。要麼“道聽途說”、要麼“四處詢問”,得到的經常是經過“加工”的線索,沒有了溫度、缺少了泥土,總覺得肚子裏的“貨”有點“虛”,不敢提筆,也無法表達,那些好新聞、好題材與自己“失之交臂”。
羅丹說得好“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人間萬象,隨處可寫。“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麵皆文章。”想一想,如何得到新鮮的線索?如何讓現場離自己最近?如何讓小事變成大家關心、想知道的事情?通過反複琢磨、反複采訪,我發現要像蜜蜂采蜜一樣,聞花香而動,每分每秒、每時每刻,都抱著探尋的態度,隻要嗅覺夠靈敏,就能撲捉到“新鮮蜜”。
在“與工人交朋友、拜工人為師傅”活動中,機關人員下基層做起了徒弟、技術大拿們瞬間變成了師傅,你學我教、有來有往,基層好不熱鬧。可按照活動主題來寫,就隻能報道一次,寫一篇消息稿就能把活動開展的來龍去脈交代明白,寫罷,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如此規模的一項活動,全礦上下集體參與的一場學習、交流活動,就這樣在我的筆下開始即結束了嗎?”
有未定之事,心裏難免牽腸掛肚。“李書記來咱礦了,不僅說咱礦師帶徒做的不錯,還在井下現場表揚了老何呢!”老何是誰、李書記為什麼會表揚他?室外驕陽似火、沒有一點風吹過的痕跡。可我的心卻按耐不住了,頂著烈日來到了采煤三隊,“都在工業廣場卸料呢,你去吧。”得知“老何”在工業廣場,顧不上擦拭汗水、緩解炎熱,我又一股氣跑到了工業廣場,“那就是老何。”在工友的指引下,我見到了被黨委書記、董事長李中超提出表揚的“老何”——采煤三隊班組長何三江。在“師帶徒”活動中,何三江和副礦長王虎結成了師徒對子,何三江為師傅、王虎為徒弟。“給礦領導當師傅,你啥感受?”“有些現場操作‘小竅門’我見得較多,有些操作‘真本領’王礦長知道的比我多,當了師傅,也學了很多東西。”何三江愛學習的勁頭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接連追問得知了何三江如何從一個名副其實的莊稼漢如何成長為一名響當當的機電人物。這下,我像是得到了一塊心儀已久的寶貝似的,迫不及待的想把它“打磨”“問世”。采訪任務不能耽誤采訪者正常工作、也不能拖拖拉拉耗時太長。於是,我決定第二天在進行側重采訪。兩天的采訪結束後,整理采訪筆記,羅列寫作提綱,一篇關於老礦工愛學習,變身師傅帶徒弟的稿子寫作完成,並成功在報紙上刊登。“我看了你寫的何三江的稿子,準備往局裏當做典型推廣。”負責“與工人交朋友、拜工人為師傅”活動開展工作的倪建業將老何作為先進,準備形成材料向上級部門上報。“俺孩子看了,說還不知道俺爸真厲害呢,要把我當做學習的榜樣。”偶見老何,他眉眼裏的笑容讓我覺得,煤礦工人是因為平凡而可愛、因真實而偉大。
雖然常有稿件“石沉大海”、雖也遇寫作之路磕磕絆絆,好在自己熱愛、並在夢想的道路上不倦地奔流著,像一條小溪向著心中的大海涓涓流動,有漣漪、有翻騰,但也會有出其不意的彩虹和晶瑩剔透的浪花,就這樣堅持下去,努力下去,枝頭也會開出朵朵夢想之花。(李聶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