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奶奶熬的苞穀糝總是讓我念念不忘,在這寒冷的天氣裏,能吃上一碗,再配上自家種的紅蘿卜、芥菜等小菜,那真是回味無窮。
這幾天氣溫驟降,天氣變得異常寒冷,就想起周末回家奶奶給我帶的一大袋子苞穀糝,自己也下廚做了幾次,不知道是火候沒到,還是水量沒掌握好,做出來的味道總是差強人意。
家鄉地處關中地區,每年玉米收割完,曬幹後,母親總是挑取大小、色澤最好的,一粒粒剝下來,裝進袋子,由父親送至鄰村的磨麵坊,打成糝。這個時節磨麵坊來的基本都是打苞穀糝的,雖然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人們喝苞穀糝的習慣從未改變。記得小時候,隨爺爺去打過一次苞穀糝,雖然已經是機械化了,但絕大多數活還得靠人工完成,直到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甚是辛苦。玉米粒進機器之前,首先要經過好幾次的淘洗,淘洗完裝進桶裏,然後再一遍一遍倒進機器中,反複循環,伴著機器的轟鳴,直到粉碎出粗細不同的糝子來才算結束。回家後,奶奶首先將打好的苞穀糝晾曬幹,然後再裝進存放穀物的器具,瓦製的一種大缸,這種瓦缸透氣性強,不易生蟲,所以就用來儲存米、麵、穀物等。
苞穀糝儲藏好後,接下來,就是有苞穀稀飯、苞穀粥喝的日子了。莊戶人家都很勤勞,即使是在沒活幹的寒冬臘月,依舊起得很早。早上,爺爺總是在我睡醒之前,早早的就給爐子填上了炭火,奶奶則是一如既往的燒火做飯,等我起來,等著我的是那一大鐵鍋早已熱氣騰騰、永遠吃不煩的苞穀糝。有時奶奶也會給裏麵加上紅薯塊,煮熟後吃起來,更加香甜可口。
時光在俯仰間一晃而過,如今已經工作多年,奶奶依舊每年會叮囑父親,給我準備苞穀糝。即使我反複多次告訴他們,現在超市、網上就能買,也很方便,其實是不想讓他們那麼辛苦。可奶奶總是說賣的哪有家裏的好,我聽後,也就默默接受了,因為我明白這是他們愛我的方式,也隻有他們會永遠記著我的喜好,這也是我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