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
人來人往的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是人們手裏拎著的精致禮盒。是啊,不知不覺間才發現,又是一年中秋來臨。社會發展真快,短短十幾年,月餅的包裝由簡單到複雜,由樸素到精致,似乎見證了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於我而言,再也回不去的是我那快樂的童年。寂靜的鄉村裏,老人們坐在大門前聊天,說著一些在他們認為的“重大新聞”,時不時傳來一片歡聲笑語。小孩子在門前嬉笑打鬧,偶爾還會有大人的責罵聲。廚房裏,媽媽負責擀麵,剝核桃,奶奶則負責燒火,烙月餅。隻見媽媽先弄一小塊麵,然後擀成圓形,放上核桃仁、白糖等,再包起來,擀成圓形,放入鍋裏。不一會兒,香氣撲鼻,那個味兒,是我迄今為止吃過的最好吃的月餅,盡管餡很簡單,但卻足以令人懷念一輩子。突然,我才意識到,我懷念的不是月餅,而是那種溫馨的場景以及對親人的思念。
在中國的傳統思想裏,“圓”這一概念代表著圓滿、完整,它不露鋒芒、渾圓飽滿的幾何特征,使得“圓”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狀態。正是中秋月圓,自然引起了人們的讚歎與欣賞,也引起了人們對於團圓的無限遐想,襯托得人間對於離散更加傷感,所以蘇東坡才會發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無奈感慨。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當中秋節月圓之夜,從繁雜的工作生活中輕鬆抬起頭來,打量那輪高懸在空中的明月,便會想起“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等許多著名的詩句。明月寄托著我們太多難以忘懷的往事,也分解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心靈激蕩。看慣了高品質的生活,卻忘了生活的本質。對我來說,中秋節不僅是吃月餅、賞月,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片刻放鬆,更是一種思念,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對許久未見的好友的思念、對兒時的思念……
秋天本是一個豐收的季節,也是農民們最為開心的一個季節,因為辛苦勞作了一年終於有了收獲,終於看到了自己努力之後的成果,看到收獲頗豐,內心亦是無比喜悅。
就是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在古人眼裏卻有幾絲憂傷。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寫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月虧而盈,盈而複虧,卻永遠照耀在曆史的長空。月亮永久而人生短暫,人生能不能像月亮那樣生生不息?李白《把酒問月》從“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蘇東坡承屈原、李白之意,寫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人生路上,總有人走得比你快,但不必介意,也不必著急。一味羨慕別人的成績,隻會給自己平添壓力、徒增煩惱。不盲從別人的腳步,堅定目標,才能找到自己的節奏,進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月亮不總是圓的,它陰晴圓缺,周而複始。這樣一來,人間之悲歡離合,又有什麼可歎的呢?應淡然處之,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
從這個中秋起,願我們守住自己的節奏,保持初心,不慌不忙地成長,泰然自若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