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小學數學首席工作室與濉溪縣小學數學名師工作室開展聯合教研活動
為深入學習貫徹《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深度理解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構成和具體表現,提高教師運用現行教材落實新課標的能力,促進新課標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落地。3月16日,在淮北市杜集區實驗小學報告廳開展了“指向新課標‘量感’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由杜集區小學數學首席竇朝豔老師主持,杜集區小學數學教師、杜集區小學數學首席工作室與濉溪縣名師工作室全體成員參與本次教研活動。
首先是兩位青年教師的數學課堂教學展示。杜集區實驗小學劉玉倩老師執教的二年級數學《克和千克》,課堂上劉老師把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切入點靈活的開展教學,通過看、掂、估、稱等實踐活動開展教學,使枯燥的數學問題變成了活生生的生活現實。不僅使學生經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還增強了學生對“克”和“千克”的直觀認識和理解,和對數學內容的親切感,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知識數學化”。
這是一堂生動的操作實踐活動課:濉溪縣實驗小學武文娜老師執教的三年級數學《年、月、日》,武老師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引導探究、討論交流等各種活動,讓學生認識了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了大月、小月、特殊月。利用多種方法識記大月和小月。緊抓住教材特點,層層深入,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重點突出。並能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營造了一種寬鬆、平等的教學氣氛,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充分讓學生表達,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
課後,淮北市教育局教研室田誌鋒老師做了以《對量感的認識及相關內容的教學》為題的專題講座,田老師結合兩位青年教師的授課內容對量感進行了闡述,並強調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進行量感培養時,應當立足於生活實踐,運用生活化的事例來理解質量;依靠客觀對比的方式,使學生更好的感知到量感這一概念;通過反複強化練習的方式,深化鞏固量感的培養。量感培養可以使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並且促進核心素養的更好發展。教師在數學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於不同質量的概念進行客觀對比,有助於學生更好的感知量感的存在,從而實現量感的有效培養。量感不僅僅是人對量的客觀反映,更是種對量敏銳的直覺,主體可以根據對量的第一印象,在較短時間內用數描述量及量與量之間的關係,從而從感知層麵上升到數學思維。
杜集區小學數學首席工作室顧問、淮北師範大學數學學院梅鬆竹博士對活動作了高屋建瓴的指導。朱啟州、魏建彬、任蕾、竇朝豔等對兩位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給予了精彩的點評。
此次活動不但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快速成長的平台,也促進了課堂教學的研究,提升了教師的業務能力和課堂教學實效,為教師的成長積蓄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