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1210的帷幕注漿,到S1227的水力壓裂,僅用4年時間,陝煤集團檸條塔礦業公司便實現了由“水害”向“水利”嬗變的二次跨越。隨著智慧礦山進程的加快,實時監測、多點聯動、一體化協同已經成為該公司災害治理的新載體。縱觀這幅經17載匠心繪製的一流強礦精進圖,令人驚豔的數據背後蘊含著一個重要啟示:災害治理的“數”根越深,安全生產的“智”葉才會繁茂。
60平方米的數據之家
隱患點在哪?結構是什麼?如何治理?對於這個井下南、北翼跨度近20公裏,多煤層開采、多采高並存,水文地質條件差異很大的複雜型礦井來說,跳出災害看災害,在規律之中找規律,在實踐中蹚出了一條“數以智用”的管理、技術雙升級的特色之路。
建礦初期,在攻克了水、火、有毒有害氣體、大麵積冒頂、堅硬頂板來壓等治理難題後,檸條塔公司總工程師王建文堅定了災害治理信念:要建最全最大的數據庫,繪製最精準的變化曲線圖,超前預判,為安全生產贏得時間。
“磨刀不誤砍柴工,串點成線連成麵的數據才會說話”,檸條塔公司先後出台了19項防治水相關製度,聯合院校頂尖團隊開展了12項水文地質條件探查及導水裂隙帶發育高度實測研究工作,為大量的數據“結了網”。隨著60平方米的地測防治水實驗室投入使用,從測到驗再到算,33個水位遙測點,42個水文監測點的數據不僅“安了家”而且“升了級”。
“治水我們是認真的,不僅要保證測算的數據是全麵的、真實的,還要讓數據產生關聯,精準指導生產實踐”,高利軍、郭書全等20名技術人員一步一丈量,一點一觀測,用3年時間,對礦井南翼的水文情況進行了補勘,編製出9萬多字的《南翼綜合水文地質報告》,數百張數據圖表,為礦井南翼各工作麵采掘生產活動進行了精準解碼。
33萬元的數字蝶變
以數據為源,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應用水文地質條件變化規律,發揮水資源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效益,從單純的“治水”轉變為“用水”,給水以出路,賦水以價值,是檸條塔公司災害治理過程中的又一個新課題。
“在工作麵安裝之前,就實施水力壓裂,將15-40MPa的水力用在放頂和主回撤通道的卸壓上,將會使我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在S1227工作麵,王建文等人通過數值模擬和現場試驗,揭開了水力壓裂新技術的神秘麵紗。
僅僅一項技術,就可以讓初采回撤成本降低33萬元,搬家效率提升30%以上,有效生產天數增加7天,每年可新增產值2800萬元……除此之外,特有的7大優勢讓水力壓裂技術首次體驗後就迅速圈粉。
“短短幾年,水力壓裂技術已經在公司11個工作麵推廣使用,共節約成本363萬元,新增產值3.08億元,新增利潤1.05億元”,作為生產的現場管理者,生產調度指揮中心左影輝,用直觀的數字闡釋了水力帶來的蝶變之效。
與此同時,《煤炭開采對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研究》等科研項目的實施,全員參與保水、保土、保墒、保植被、保生物、保水係、保微生物七大保護行動,構建地上、地表、地下一體化大管控新模式,水資源化利用的綠色治理新模式已經成為檸條塔公司堅守的高質量發展之道。
64個子係統數據的雲端對話
5G之下,大數據共享讓智慧治理的提速加碼有了沃土。構建“一體化”的數據平台,讓64個子係統數據在雲端“對話”,並實現井上下各子係統的融合和協同控製,讓機器人集群實現“24小時在線治理”,成為檸條塔智慧礦山建設的重要指南。
水文監測係統、采空區光纖測溫係統、自動報警滅火裝置、智能化噴霧集中控製係統等28個升級項目成了“最強偵查兵”,以屏屏聯動、實時對話的方式讓治理“有聲有影”。
走進救護大樓,一台1米高的移動火災探測機器人,履帶式機器人底盤、360°防爆雲台,獨特的設計格外引人矚目,極大地提高了應急救援的安全性。同時,在南翼3-1煤膠運巷、35KV變電站等區域,5套巡檢機器人迅速上崗,實現了“隔屏觀火”和一鍵滅火。
智能化監測能讓災害治理走新,管理的創新升級能讓災害治理走心。“N1210和N1212工作麵中間設有回風巷,采用W通風方式,確保回轍工作麵隅角氧氣濃度18%以上,一氧化碳濃度控製在24ppm以下。”在現場帶班的吳高勤對設計圖進行了二次修改。
當前,檸條塔公司堅持分源分區分策,構建“架間噴霧+泡沫抑塵+采煤機內外噴霧”的綜合防塵係統,從無塵化到綠色化,一個又一個“智能芯”讓百米井下實現綠色呼吸。同時,正在實施的《礦井水害智能監測預警技術與裝備》科研項目,將實現水害實時預警精準度達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