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在中國山西盤踞著一個封建軍閥軍事集團, 其首領就是統治三晉長達38年的閻錫山,人稱“晉閻”。能夠在近四十年的漫長歲月裏雄踞一方, 閻錫山自有其過人之處。他以其精明、狡詐的“騎牆式”作風以及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在民國的政治舞台上遊刃有餘。世人因之將其稱為“亂世之狐”。
閻錫山以辛亥首義就任山西都督,卻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轉身投靠袁世凱,完全背叛孫中山;他為既得利益一會兒聯蔣抗馮,一會兒聯馮抗蔣;在對蔣、對共、對日關係上,三顆雞蛋上跳舞;他以萬無可守之太原,令部下死綏,以致破城之日,屍與溝平,為世人所痛恨。
然而他卻又在辛亥革命後近十年的軍閥混戰中,扯起“保境安民”的大旗,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1920年的直皖戰爭,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戰爭,閻錫山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宣布中立,冷眼旁觀,使山西維持了數年的和平與安定。此間,閻錫山以興利除整為施政大要,采取一係列穩定社會秩序、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措施,使山西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穩定與發展的新局麵。
同時閻錫山也在抗日戰爭期間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領導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並組織了一支由山西軍隊和民兵組成的抗日武裝,成立了山西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救亡群眾組織——主要由共產黨人薄一波等領導的“犧牲救國同盟會”。全國各地許多進步青年湧向山西,參加抗日。1936年11月,閻錫山派傅作義指揮晉軍向日軍占領的百靈廟發起進攻,經過激戰,將敵擊潰,收複了綏北要地百靈廟。
閻錫山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展現出了他的獨立性,他與蔣介石有過多次衝突和矛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對國民黨中央政權的忠誠。閻錫山在解放戰爭後期曾試圖與中國共產黨合作,但最終與共產黨產生了分歧,並在1949年後被迫撤退到台灣。閻錫山在台灣時期繼續參與政治,並曾擔任台灣省主席和行政院院長等職務,對台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閻錫山這一生為鞏固自己的權力,不惜左右逢源,附庸權貴,但其在山西統治的38年裏重視教育,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為山西人民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讓山西人民免受部分戰火,讓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亂世中得以發展。作為山西後人,我們肯定他為山西做出的貢獻,但也批判性的看待他為鞏固權力的所作所為。對此,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曆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史為鑒,麵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