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縫太寬,時間太瘦,不知不覺間,時序已過秋分,即將迎來中秋滿月。千萬年的變更,也阻止不了日升月落,晝夜更迭。透過窗紗遙望,月依舊是那輪滅明圓缺不停變幻的月。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幼時的月真的亮如明鏡。鄉間小路的兩旁哪有什麼高高懸掛的路燈,隻有蜿蜒不齊的田埂和滿地沙土。月光柔和且清透,將路上的坑洞照得無處躲藏。星野蒼茫,月色郎朗,有風輕輕地拂過,月兒將地麵的每一處坎坷熨得平整亮堂。胖胖的腳丫踩破了遺落在路上的秸稈,發出“啪”的輕響,驚得躲藏的青蛙縱身一躍,跳進了最近的溝渠。水麵濺起一朵水花,青蛙有驚無險地“呱呱”作響。
孩童無意與青蛙追鬧,加快腳步,隻顧著往炊煙升起的地方奔去。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身後的影子被月色越拉越長,小小的身子,仿佛一夜之間便被催著成長。少時的月光在不覺中被隔了一層窗框,離得更遠些了。明月高懸,卻照不清操場夜間的模樣,也照不透教學樓牆根那一排灌木。燈光將教室映得亮如白晝,恍惚間,好像日夜均在這一刻出現,無法分辨。脫離了稚氣的臉,很少再望向疏朗夜空,他們埋著頭,奮筆疾書,紛紛追逐心中最聖潔的月光。明月無言,少年安得長少年,海波變桑田。
孩童時的那些玩笑也沒人再提起:彎彎的月牙可千萬不能用手去指,月亮婆婆會趁你睡著,割你的小耳朵。
那些年爭先搶拿的月餅似乎也變得膩人了,五仁陷、蓮蓉餡漸漸被蛋黃流心、巧克力、甚至榴蓮餡給取代,縱是各種新奇的月餅層出不窮,也嚐不到從前的那番滋味了。兒時的月餅比現在的大,掂在手心沉甸甸的,餅餡五顏六色,煞是好看,配料為桂花、鬆仁及紅紅綠綠的果脯絲。外麵裹上麵粉,層層起酥,再刷一層焦香金黃的油,看著便讓人垂涎欲滴。
盡管如此,月餅還是會準時出現在家中的,就像月亮一般,陰晴圓缺,總會在傍晚升起。或在千裏之外,或在舉頭之上。來自唐朝的一枚小小“胡餅”,可能無法預見自己千百年後居然能承擔如此多的思念。人越長大,回家的路仿佛便更遠了,明明是交通便利發達的現在,邁步的一瞬間卻步履沉重。從古至今,能明了遊子內心渴望的,還是那一輪明月,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想起留晚飯的老人,一步三回頭的小狗,還有強裝歡顏的歸人,中秋若隻是中秋,是不是就沒有這些遮掩不住的情緒了?但愛的意義偏偏如此,潮起潮落潮再生,月圓月缺月再滿,人間步履匆匆忙忙,兜兜轉轉,也隻是為了回家,赴一場月圓之約。(周翠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