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安的荔枝》有感
杜牧在《過華清宮絕句》裏沒有道出的細枝末節和心酸無奈,馬伯庸用了九萬字在我們麵前細細鐫刻。
在馬伯庸的故事中,李善德從買房現場趕去赴酒宴,意外地接到了一項“肥差”,沒想到這個酒宴其實鴻門宴,全是為了哄騙他接下采買運輸鮮荔枝的任務。由此,一個燙手的項目落在在小吏李善德麵前:在貴妃生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鮮荔枝“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而嶺南距長安五千餘裏,萬裏迢迢,單人快馬也要奔波十天半月。如何完成這樣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最終,“運荔枝”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項目,還是被這個唐朝小吏如期完成。新書中,馬伯庸從小切口介入,年份巧妙選取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這一特殊時間點,把荔枝作為顯微鏡使用,放大當時的社會百態,通過微觀小事折射出大唐的宏觀社會。
主人公李善德是一個九品芝麻小官,在官場奮鬥了二十八年,終於在長安貸款買了座院子。剛拿到房契的熱乎勁兒還沒過去,便稀裏糊塗的被人坑了一把,接了一個燙手山芋:從嶺南運送荔枝到長安給貴妃娘娘賀生辰,簡稱“荔枝使”。
當時有很多人靠著這種類似於“某某使臣”的職位發家,撈了不少油水,畢竟是替皇上辦事兒,經費不需要經由各種部門的審批,可謂是遨遊於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的肥差。李德善沒想撈多少,隻是如此一來,還房貸便是小意思了。
可哪知聖旨上寫的是“鮮”荔枝,還指明要嶺南的。嶺南屬於廣州一帶,距離長安隔了五六千裏的路程,就算是八百裏加急送過來,也趕不上啊。鮮荔枝的保質期極短,至多不過三四天。老李心灰意冷之際,聽聞杜甫詩一首,受了鼓舞:就算失敗,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了距離終點多遠的地方。於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出了城門,跨過灞橋,直奔嶺南而去。至此,便開始了他與荔枝保鮮與運輸之間的故事。後來運用老李提供的運輸方式,並且克服途中種種意外和艱難,終是在貴妃誕辰之日,將兩筐荔枝送到,從嶺南出發時準備了二十騎,最後進入長安城門的僅有一騎。
按理說李善德算是立了大功,可是這次運送荔枝過程中經曆的種種事情,也讓他看的明白了。如此的勞民傷財,隻為博得紅顏一笑。這一笑,遠不止花費千金,而這些錢,還得從平民百姓身上收取。
俗語說“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赫赫有名的將軍,每一個代睥睨天下的君王,都是踩著累累白骨上位的。可是,有的人死得其所,他們畢竟是為這心中的正義而去赴死的,男兒誌在四方,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這一騎紅塵隻為了博紅顏一笑,算是哪門子事兒?被百姓知曉,不揭竿而起才怪。(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東北氣礦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