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潔”之人
回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廉潔”一詞最先出現在屈原《楚辭·招魂》:“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未沫。” 中,至此,便進入人們的視野。一直以來,廉潔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並不是形式的口號,不是張揚的標語,更不是浮誇的虛榮,而是人的一種態度、一種信仰、一種人生的追求。春秋時期,宋國賢臣子罕麵對他人視為珍寶的美玉,卻堅守自己精神的珍寶:不貪。唐朝時期,官員顧協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於是棒打送禮者。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兩袖清風,一生清貧,還把工資中的大部分用於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山西大同原市長耿彥波同誌,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卻果斷拒絕親人們的相求,堅持不享特權。其實,廉潔一直都在,需要的是我們如何去做,讓自己成為廉潔中的一員。
不可否認,在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質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和唯利思想環繞在我們身邊,用各種手段來考驗著我們內心。我們總會在新聞中看到一些曾經光鮮靚麗的人墜入深淵,最終成為階下囚。這就是與廉潔背道而馳的結果,任由“糖衣炮彈”摧毀了內心的底線與廉潔,更一並摧毀自己曾經的榮譽和本該擁有的幸福。
古語有雲“天下之事,成於懼而敗於忽”,意思是天下之事往往成功於謹慎憂懼之中,敗亡於疏忽大意、放縱私欲之下。所以,清廉之人總是防微杜漸,從自身做起。我們也應做到不能拿的東西決不伸手,不能走的門絕不打開,不能踩踏的紅區絕不跨步,實實在在擔負起自己肩上的責任,真正做到“廉潔”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