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準”鑄就好家風
陳雲的妻子於若木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家的家風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普通勞動者自居,以普通的機關幹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為了使子女樹立起清正廉潔的思想觀念,陳雲直教育子女要像普通人家的子女一樣學習生活,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不沾染不良習氣。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時任東北局黨組織重要領導職務的陳雲,就向子女和親屬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不準翻看、接觸隻供他閱讀的文件、材料;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
“文革”期間,陳雲的子女和其他領導幹部的子女一樣響應黨中央號召到農村插隊落戶。他的女兒陳偉華在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後,才從農村考進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人事部工作。考慮到教學一線教師緊缺,她在陳雲的鼓勵下毅然放棄了國家機關的工作崗位,到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當了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直至退休。陳偉華棄政從教的故事成為當時教育界的美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據陳偉華回憶,“文革”期間,父親陳雲被下放到江西,在那裏待了兩年零七個月,“一家7口人分散於全國各地,後來姐姐曾到江西給父親做飯,照顧他的生活10個月”。父親對姐姐說:“你在我這兒10個月,沒有給國家幹事,是為了照顧我,你不能拿國家的工資。”他讓姐姐把這10個月的工資全部退給了單位。
陳雲對家人的“不準”,體現了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廉潔奉公的政治品格。陳雲及其家人行事低調、不事浮華的作風一直受人稱道,這與陳雲嚴格的家風密不可分。正是陳雲嚴格的要求,才培養出其子女自強自立的精神品質,才帶出了全家“拒腐蝕、永不沾”的廉潔情操。良好的家風,體現了陳雲心係群眾、遵守黨紀的高風亮節,也反映了他嚴於律己、從嚴治家的道德修養,為黨員領導幹部樹立了良好的風範。
陳雲同誌的好家風,究竟是什麼呢?說到底,是給國家多作貢獻,自己吃虧;是家裏少占國家的便宜,決不讓國家吃虧。一句話,就是一事當前,以國家利益為重,這就是陳雲同誌的好家風。以這種原則治家,人虧、家虧是必然結果。可是,吃這種“虧”。陳雲同誌誌的家人並沒有掉塊肉,也沒有多流“血”,他們還能照樣像其他幹部子女那樣生活,頂多是少受點兒照顧。
如果父輩沒有革命的經曆,沒有高於一般人的職務,哪裏會有什麼便宜?哪裏會有什麼捎帶?應該說,便宜和捎帶本來是父輩們應有的待遇,子女如果偶爾攤上一點兒,已經算是特殊照顧了,怎麼能夠沾沾自喜,又怎麼能夠當成慣例和特殊待遇看待呢?應該像陳雲的家人們看齊,學他們的樣子,自覺奉獻、自覺“吃虧”,自覺奉行高尚的家風,為家長、為黨員幹部賺回更多的榮譽和威信,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新時代,我們都應該做奉獻者,而不是“吃”奉獻者;都應該做為人民服務者,而不是“吃”為人民服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