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搭起了“樣板房”
井下搭起了“樣板房”
“呦,老喬,這小房子可以啊,方方正正、精精致致的,就像售房處的‘樣板房’呀!”司馬煤業公司綜掘一隊皮帶司機王強由衷的讚歎到。
“那是,集團一直在要求精益化管理,咱的‘片區’也不能落後,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檢修工喬先光一邊說到,一邊認真地調試小房子最後的穩固性。
……
長期以來,該隊在搭建皮帶機頭密閉棚時多為就地取材。幾人在工作麵到處尋找廢舊的錨杆、變形的鋼管、破損的風筒布,拚拚湊湊、‘縫縫補補’,簡易搭接出來。用職工自己的的話來說:扭七歪八,防塵效果差,隻能說有那麼個東西。
雖然充分利用了廢舊材料,節約了成本,但耗時耗力,有時候需要4至5個人忙活半個班才能完成。
在綜掘一隊井下責任區一采區CT1101工作麵,條帶的開采施工需要不斷“跳采”,存在頻繁的搬家倒麵。一個條帶開采期間,40溜需安裝、回撤4次,37皮帶需安裝、回撤1次。
檢修工喬先光和工友薄海潮明顯感覺到機頭密閉棚的搭建慢慢從一個小事情變成了大任務,尤其在隊組製定出CT1101工作麵(北翼)條帶開采流程精細化管理圖後,兩人愈發感覺到不改變就會落後,不突破就會拉低整體檢修質效。
搭建、拆卸方便,規整、防塵性好,這是密閉棚當前急需改變的地方。兩人在工作之餘拓展思路,圍繞著皮帶機頭兜兜轉轉,籌劃著新的密閉棚的樣子。看著打雜人員抬著腳手架從眼前路過,喬先光靈光一閃,是否可以借鑒腳手架的設計,將密閉棚結構製作成類似樣子,在上麵嚴密地覆蓋上風筒布呢?
喬先光將這一想法告訴了“職工創新工作崗”負責人張留新,張留新認為該想法非常具有可行性。此後的一段時間裏,喬先光負責在井下量尺寸,張留新負責在地麵畫設計圖。幾天後,成品圖順利“出爐”。兩人欣喜的同時也意識到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那就是,皮帶機頭和40溜機頭方位、角度不同,這需要做兩個密閉棚。但實際生產中的設備使用隻有一套,不是拆掉40溜安上37皮帶,就是拆掉37皮帶安上40溜。如果將兩套設備的密閉棚合二為一,也就是使密閉棚可隨設備方位、角度變化而靈活進行調整,那才是一步到位的事情。
經過反複探討、商量,張留新突然想到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不就是可以隨意變化嘛!張留新決定撤去棚腿中間的交叉連杆,在連接處加以改造,以此實現同時滿足兩套設備機頭的安裝。最終,機頭密閉棚在製作過程中選用4根長2.2m的1寸管作為棚架的4條腿,棚腿下部設計成尖錐形狀以便於固定,在管部上、中、下處分別焊製約100mm長的1寸2短管槽,再使用12根2.2m長的1寸管作為棚腿間拉杆,使用時將棚腿豎起後插入拉杆即可。因拉杆采用管槽與棚腿連接,在搭建棚架時,可根據設備搭接角度靈活進行調整。
目前,該密閉棚已在一采區CT1101工作麵(北翼)進行了應用,搭建過程快捷、高效,搭建效果美觀、大方,且能重複進行使用,應用效果良好。
李楠 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