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效、節支降耗、修舊利廢並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在掘進一工區就有這麼一幫年青人,敢想敢幹,精打細算,在降本增效的枝頭上綻放“星光”,結下“碩果”累累。
挖潛提質的“智多星”。在N1120膠運順槽跟班期間,協助行走錨杆機時,他發現若因為錨杆機司機注意力不集中,在未支護完畢時行走錨杆機,不僅會對設備造成危害,更有可能將作業人員置於空頂之下。他指導班長對錨杆機進行改造,加裝閉鎖閥塊,實現在支護期間無法行走錨杆機的創新,引導職工對設備小改小革,通過創新助力工區安全生產。
在提高檢修質量和效率上,他也想法多,敢實施。按照“九定”模式對工作麵所有配件、工器具進行編碼定置管理,開展台賬清單化、有計劃的領用材料機製,在保證正常生產組織的前提下,保障了工完料盡的良好局麵。他改變以往檢修工作模式,變“你去找”為“你去拿”,極大地提高了檢修工效。
同時作為該工區的創新專幹,王毅反複修訂工區創新管理辦法,出奇招、出硬招,不斷調動職工創新積極性、挖掘職工創新潛能。
節支降耗的“管家婆”。冉賓賓作為該工區機電班班長,在節約成本很有“一套”。在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升和亮點打造上,一塊長1.2米、寬0.8米的牌板會被他重複利用。反複張貼標識內容3次後,對以前的牌板內容進行徹底鏟除、清理,繼續使用。若發生牌板變形損壞,他會將牌板裁剪成長0.8米、寬0.6米的倒車硐室牌板,再有損壞,會裁剪成皮帶H架編號牌,直至成為風筒編號牌,一塊牌板經過他的精打細算,可反複使用多次,為工區材料節約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
冉賓賓每次巡查巷道後手中總是緊握著一些不被員工重視甚至是故意丟棄的螺絲、托盤、防塵套等,因為他經曆過煤炭行業的低穀期,杜絕浪費就是他的固有思維。廢舊油桶裏有生鏽的螺絲杆、懸掛的倒鏈鏈條浸染著油脂、管路螺栓上有黃油潤滑的痕跡,這些小細節足以體現他在降低消耗上的用心和專一。
修舊利廢的“巧手匠”。劉海濤是該工區的一名皮帶檢修工,他把車間當作展示技藝的舞台,沒事就蝸在廢舊材料回收集中點,一小節鋼管經過他加工配上變頭後成為巷道衝塵的便捷管路連接工具;連采機運輸鏈張緊油缸上廢舊的彈簧經過他的巧手改造為梭車電纜緩衝裝置,他加工的創新成果均在作業現場實際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劉海濤得知生產期間噴霧因堵塞導致霧化效果不好,在井下回收的變形壓風自救裝置中,發現過濾器是完好的,利用下班時間經過他的巧手加工成轉載點噴霧過濾裝置。以往需要拆卸疏通噴霧的工作簡化為清洗過濾器,不僅杜絕皮帶轉載點噴霧堵塞的問題,更是大大提高了檢修工的工作效率。
(掘進一工區 丁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