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清廉?名人道:“清正在德,廉潔在誌。”有人說廉潔是一朵蓮,在萬木調雪的冬日為人們這上一絲綠意。有人說廉潔是一盞燈,在黑暗的夜晚為人們添上一份光明。
有人說廉潔是一麵鏡子,在這鏡子麵前有人胸襟坦蕩,而有人卻膽戰心驚,它時刻提醒我們要抵得住誘感,撐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廉潔一詞,最早出自屈原的《楚辭》中:“聯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爾末沫。”意思為清白高潔不貪汙。
北宋學者周敦頤寫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文中看似是詠蓮,實際上是在詠人,看似是在讚美蓮花潔淨美麗的外表,實際上是在讚美人清正廉潔的品格。愛蓮說,即愛廉說,愛的正是清正廉潔之廉。
貪者,縱有大才亦將流於迷途,有大誌而終沉於泥沼。曾記否,董卓遠擊匈奴,東征西討,屢立戰功,然見利忘義,殘暴荒淫,終死於戟下;曾記否,李林甫擔負為天下理財之命,卻唯利是圖,殘害異己,威懾群僚,終遭反噬;曾記否,嚴嵩早年不屑於佞臣為伍,卻利欲熏心,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初心泯滅,步入歧途。此三人者,何以稱得名臣耶?亙古亙今,必有見利忘義之人,他們終其一生,為何從少年英雄淪為一代奸臣?凡此種種,皆因一個“貪”字,使他們蕭條了靈魂,空乏了想象。四方上下,往古來今,一念一行間,貪婪者作繭自縛。
流傳至今的許多清正廉潔的故事,不禁會令人肅然起敬,由衷地稱讚這些清正廉潔之士,在清朝初的時候,陳居官至閩浙總督為官清廉,生活儉樸,臨終時仍身穿著粗袍布履。他在台灣任職期間,把自己應得的三萬兩銀子全部用於修複炮台等公務之上。他常說:“貪取一錢,即與百千萬金無異。人之所以貪汙妄取,都是因為奢侈揮霍,取用無度,不能節製。初任知縣時,一錢不取也不至缺衣少食,就是因為重視節儉。”康熙皇帝便稱讚他為“清廉中之卓絕者”。
如今,黨的二十大的宏圖徐徐展開,這其中有破浪反腐、激濁揚清的決心,以吾觀之,清廉即不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是德行之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樹人之清廉;“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這是為官之清廉。靜而不染,方可致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孔子如是說。嚴於律己,立個人之標杆,不敗不染,樹家國之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