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雄踞華北,俯瞰中原,被譽為“天下之脊”。
近日,我作為“彙集點點繁星 傳承紅色基因實踐”百人團的一員,走進位於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武鄉縣,回望八路軍將士與太行兒女並肩抗敵、共禦外侮的那段難忘曆史。
“舉步皆是八路軍文化,處處展現根據地特色。”早就聽說武鄉是一座沒有圍牆的抗戰博物館,今日踏訪,果然名不虛傳——全縣境內,有八路軍總部舊址、八路軍抗戰紀念碑等40餘處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其中以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最為出名。
“我們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他在哪裏滅亡……”步入紀念館,耳畔便傳來這首膾炙人口的《在太行山上》,激昂的旋律瞬間將我帶回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
紀念館展出的一份史料顯示:1937年至1945年間,當時僅有7萬餘人的遼縣(今左權縣),就有2.1萬人加入八路軍;八路軍第129師從初入太行時的9000餘人,最終發展到近30萬人,創造了“九千將士渡黃河,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奇跡。
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讓日本侵略者寢食難安,他們不斷對根據地發動進攻,進行‘蠶食’‘掃蕩’。其中,尤以1942年的‘鐵壁合圍’規模最大。1942年5月,日軍調集6萬餘人的兵力,對根據地展開進攻。在太行兒女的掩護下,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成功突圍,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卻戰死在遼縣十字嶺,犧牲時年僅37歲。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拚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左權犧牲後,太行山區軍民悲痛不已,其犧牲地遼縣將縣名改為左權縣,以紀念這名優秀的八路軍將領。郭秀翔介紹,日軍的瘋狂進攻,不僅沒有嚇退根據地的廣大軍民,反而更加堅定了大家抗戰到底的決心。在隨後的反“掃蕩”作戰和反“蠶食”鬥爭中,太行軍民眾誌成城,將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敵後抗戰8年間,太行山抗日根據地以犧牲軍民9萬餘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一次次瘋狂進攻,締造了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中最大的晉冀魯豫解放區,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