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窪傅家-----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南窪傅家-----一個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山東龍口:傅乃全
南窪傅家村位於山東省龍口市蘆頭鎮南部。明武宗正德年間(公元1511年),傅國崗看到這塊宜居福地,心懷重拾自然之美的情懷,由原大陳家鎮樓子莊村遷入,距今已有500年的曆史。
村東是綿延百裏的雲屯山,村西是奇石嶙峋的翁頂山,兩條山脈蜿蜒盤旋,合抱著奔流不息的南灤河。煙波浩渺的遲家溝水庫點綴著這個宛如世外桃源的小山村。村裏的民居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塊砌成,古樸典雅,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術令人驚歎。走進這個隱秘又清幽的古村,首先映入眼簾的南北的兩條大街前用青磚藍瓦砌起高6米,寬4米的飛簷翅角,假拱虛鬥造型美觀的照壁。
江山笑,煙雨遙,波浪淘盡紅塵俗世幾多嬌。這座古建築的厚重與神秘就將我們的記憶拉回了150多年前的清鹹豐年間那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小農社會。勤勞善良的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村正南水熏嶺北百丈崖下一股清泉從石縫瀉出,其聲如玉,其色如空,一路濺起無數細雨流進了村西荷花灣,這灣碧水長約200米,寬約6米,沿周用山石砌成堤壩。夏天來了,水麵上開滿了荷花,那竄出水麵的荷花或盛開怒放,或含苞待放,千姿百態,亭亭玉立;那荷葉上的水珠帶著太陽的光芒,隨著蛙聲來回滾動。這是兒童的樂園,也是人們勞作之餘休閑納涼的好去處。位於村南的天然屏障水熏嶺植被茂盛,古樹參天,芳草芊芊,春有連翹、迎春、丁香等野花次第開放,秋有梨、柿子等瓜果飄香,故名曰水熏嶺。北麓陡崖下的百年雲鬆,或虯根盤結如蒼龍淩波;或聳立挺拔似擎天巨人,其中有一顆長在石縫深處,從斷崖絕壁處伸展著他們的枝翼,斜著身子張望著村口,她雍容端莊,挺秀的身影像一把傘,為人們遮風擋雨。每當雲霧繚繞,鬆樹就像被一層薄紗覆蓋,給人們一中寧靜而深遠的感覺。
清鹹豐年間,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公元1861年撚軍開始進攻黃縣,為了消滅撚軍,切斷撚軍糧草供應。曾國藩令各地修築圍牆,村民為保護家園,聯合周邊村的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曆時兩年整,從山上搬運大小不一的石塊。大石塊砌在圍牆下方,小石塊砌在牆中間,平整的石塊用作封頂,用村東優質粘土填縫,繞村一周砌起了周長850米,高5.5米,寬2米的圍牆,牆上麵每隔8米留有垛口。垛口上有槍械口,並且配有鋼炮二十餘門,沙槍十幾條。高大的城牆給人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圍牆的城門設在兩條大街的西頭,對麵是黃縣去往招遠的馬路。大門前有照壁,為青磚拱門,中間高約5米,底寬4.5米,厚3米,拱門上兩扇木門。大門為槐木厚10厘米,門上有門閂,村民白天輪流到城牆上站崗,每當有撚軍土匪來搶劫,城牆上巡邏人員就鳴鑼,四周的村民就躲進圍牆裏關好大門,青年子弟就就位垛口,準備給火炮裝彈點火。
據本村百歲老人傅玉璽講述,1866年撚軍大隊人馬從招遠轉進黃縣,路過村前,看到圍牆雄偉高大,戒備森嚴,便改道從村西,山腳下向北逃竄,為了震懾撚軍,牆上火炮齊鳴,撚軍落荒而逃,圍牆的修建有效的保護了當時村民的安全。高大的圍牆和城門靜靜的矗立著,也象征著歲月的沉澱和文化的傳承。
時間回到公元1966年,全國掀起了破四舊運動,那時的人們缺小文物保護意識,把城門、城牆都拆了。現僅存兩座城門的照壁滿目蒼夷的孤立在村頭。拆完城牆的人們,把水熏嶺的百年雲鬆也割掉做成板凳,美麗的荷花池也被填平。古跡風光沒有得到合理開發、保護、傳承。令人扼腕歎息。若問頹牆何所憶?綠苔無言訴往昔。近年來,政府部門對美麗鄉村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修了9公裏環湖綠道,種植了銀杏、櫻花、法桐等觀賞樹木,走近這個古樸的山村,晴天時滿樹花開,雨天一湖漣漪,陽光席卷街道,微風穿越指間。 美麗的南窪傅家是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