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俊生:“孝道之星”的文學夢
每個人都有夢想,它承載著希望和理想,是對未來的憧憬,是對生命的渴望。山東龍口西城區央格莊社區的退休職工鄒俊生認為:每一個人,必須記住生活的美好,記下成長的腳印,不懼生活的苦難,暗自篤信自己不再是盲從人,不再是那個杞人憂天、怨天尤人的人。因為,愛,不僅僅是血緣,更是在一起的時間。
“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65歲的鄒俊生,用愛心溫暖親人,以行動詮釋孝道。多年如一日,侍奉老年癡呆且臥病在床的雙親,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孝、什麼是愛。他以男人特有的剛強和責任心讓家庭充滿溫馨與和諧,他以一顆孝順的心,開啟了“孝星”之路,被龍口市評為“二十四孝賢”在南山大劇院受到表彰獎勵。
作為一名曾經的下崗職工,他沒有抱怨生活的不公,沒有抱怨命運的不平,他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癡心文學創作,並成功加入了龍口作家協會,打開了通往文學方向的大門,數十篇文學作品在《大眾日報》、山東省《新聊齋》雜誌、《今日龍口》報、《龍口作家報》及相關網站發表,有十多件散文、詩歌作品在全省、全市獲獎。他遵循:不論寫什麼樣的文章,隻有秉筆直書,擔當社會責任,才能使自己崇高的使命不斷修煉成熟。他認為,有的機遇與機會,可能在海角天涯、終生不遇;也很有可能就近在咫尺、俯拾即是;而你需要做的,僅僅是保持平常心,平靜平和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生活中,他總是以敏銳的心靈感觸著生活,以激揚的筆觸描繪著時代光芒。
愛心永駐 孝道無邊
鄒俊生家庭條件十分糟糕:多年前,父親突發疾病不能自理,母親也患上了老年癡呆症。兄弟姊妹六人,大哥早年去世、二哥腦血栓、大姐夫腦梗塞、二姐常年有病。這個家庭條件,鄒俊生是照顧父母的唯一選擇。而他的條件也並不好,原單位效益不好,自己早早下了崗,妻子每年隻有村裏發放的幾千元生活費,生活來源還要靠兒子資助。
鄒俊生說,沒有如意的人生,也沒有所謂十分幸福的生活,關鍵是怎麼對待生活中的磨難。因為,所有生靈中都有一個不可抗拒的規律,那就是生老病死。他說,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的一生中,艱苦、艱辛、艱難的把子女養大成人後,他們也步入了夕陽下,並患上了各種疾病。他的父親在87歲那年正月突然摔倒,從此得了嚴重的中風病並伴有嚴重的暴力型的老年癡呆症,鄒俊生不僅要晝夜服侍,還要時刻防備父親拿器械襲擊自己。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多次被父親打傷,把衣服剪碎,如果不是他嚴防著父親做出出格的舉動,或許,他的人生也不圓滿了。畢竟,一個老年癡呆患者,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的,而且也不認識任何人了。
父親生病後不久,母親也患病在床,不能下地。他的雙親都是吃喝拉撒在床上,都有嚴重便秘。每天,他都要用手扣,後來經過治療緩解了這現象後,雙親又開始“拉肚子”,二老最多時一天就用二十多塊尿布。在嚴冬三九天,為了保持室內空氣,他就在院裏洗洗尿布,有時雙手被凍的失去知覺,尿布不時的被凍在手上,他就用力撕下來再繼續洗。在鄒俊生的心裏,自己再累、再苦難,也不讓讓父母受委曲。
他的媽媽患病後,飯量特別大,能吃但不久就餓,有時,當鄒俊生做好飯後,母親卻她厲聲說他在飯裏“投毒了”,堅決不吃。就這樣,一次次,一天天,一年年,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但他心裏無悔,父母養我小,我就必須養他們的老。盡管父母一方麵對自己的兒子“不信任”,說打就打,說罵就罵,但心中還是認定自己的兒子“最放心 ”。生活中,他們隻要鄒俊生服侍,別人不讓靠前,白黑不讓鄒俊生睡覺,一會餓,一會渴,一會拉,一會尿。
為了照顧好自己的雙親,鄒俊生和妻子在夏天每天要為父母親擦拭身子,每次擦好後都會為他們換上幹淨的衣服。每兩三個小時就為他們翻身,特別是晚上,一到晚上翻身至少在五六次,幾乎吵得不能入眠。病痛的折磨讓兩位老人的脾氣變得有些古怪,有時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招來母親的抱怨和父親的打罵。
“母親以前也是個文化人,,自從了病,就神誌不清。”鄒俊生說。母親患上老年癡呆症和腦血栓後,為照顧母親,他與母親同吃同喝拉撒樣樣都管。鄒俊生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母親時常半夜異常興奮,又是唱歌又是大叫,吵得鄰居沒法睡覺,他小心翼翼地安撫母親,但越安撫母親越鬧,他隻好一遍遍到鄰居家道歉。鄒俊生母親屋子的炕頭上鋪著許多層報紙,老人精神矍鑠,但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偶爾清醒時候就瞅著報紙,還能讀出不少字。鄒俊生說,讀報是母親最安靜的時候,他常常找來一些報刊,和母親一起讀,將近來社會發生的事情與她一起分享,希望能喚起她清醒的記憶。
鄒俊生喂母親吃飯,母親經常發脾氣不吃,把飯菜打翻在地,撒了一身,鄒俊生沒有一句怨言,為母親換洗衣服,耐心哄母親吃飯。“小時候母親也是這樣把我們拉扯大的,伺候自己的母親天經地義。”鄒俊生說,不管母親病成什麼樣,他都會不離不棄。
在護理雙親期間,鄒俊生通過看書、上網相繼學會了按摩、足療、換尿片等技能,成為一名護理方麵的“行家裏手”。在他們夫婦的精心照顧下,雖然前些年母親癱瘓在床沒有什麼意識,但病情穩定,衛生上也幹幹淨淨。在飲食上,他每天變著花樣製作食物:雖然自己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但他保證讓二位老人早晨喝上小米粥或掛麵湯。中午有各種新鮮蔬菜、雞蛋等;晚上有菜粥、牛奶。因為擔心老人咬不動水果,他就將水果放進鍋裏煮一下再給老人吃,這樣既能幫助消化,又可防止便秘。
麵對家人和鄰居的誇讚,鄒俊生笑著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照顧好老人也是我們全家的福氣。”
長期的勞累,他曾多次暈倒、休克。鄰居和親友都覺得他“快不行了”,但經過搶救又慢慢活到了現在,雖然服侍父母特別艱辛,但父母雙雙去世後,他的心裏又特別難過,在他的腦海中,父母為子女所付出的一切,始終在他的腦海裏回響。有時,他甚至感覺仍然對不起他們。這幾年一路走來,鄒俊生感覺很充實,一切付出都是應該的,值得的!
“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再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嘛!”鄒俊生孝敬父母的事跡在社會上廣泛傳播後,《今日龍口》報、龍口電視台、山東省作協先後以《孝父母不遠遊,時時細侍奉》《孝星鄒俊生》為題,對他進行了專訪。
退休後的幾年時間裏,他應邀到龍口市龍南學校,紅旗學校,新港路學校作了多場孝德報告,在師生中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一些家長說,學生聽了鄒俊生孝德報告後,比過去愛學習了,成績明顯提高了。幾個學校的校長對鄒俊生的“孝道”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聽了鄒俊生的報告,師生們深深被感動,有的學生能夠主動做家務,孝敬父母;有的還給爺爺奶奶洗腳,有的學生將零花錢省下來,為老人買補品。這是他非常欣慰和自豪的記憶。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鄒俊生說,我們大多數人擔負著生活的重擔,上有老、下有小,在這一點上都會深有感觸。父母對兒女的養育情是子女永遠無法報答的,每一個人,趁父母還健在,常回家看看,盡可能的多孝敬老人,別讓“子欲孝而親不在”的遺憾困擾終生!
在家孝敬父母,在單位鄒俊生也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人,不論是在哪個崗位,他都要求自己從嚴要求自己,曾年年榮獲“先進工作者”、市級“新長征突擊手”等稱號。
鄒俊生是一個有責任感的男人,他履行了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的職責義務。孝敬父母,讓他們安度晚年;嗬護妻子,與之白頭到老;精心養育孩子,言傳身教,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把生活的重心從自鄒俊生擴展到家庭,關心、體貼妻子,尊重老人,不斷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吸引力,讓家人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享受天倫之樂,他以行動詮釋了孝心和孝道。
鄒俊生說:要微笑麵對每一天,要讓生活充滿樂趣,讓生活充滿陽光。其實,這就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每一個人的生活,不可能每天都是陽光明媚,也不可能總是好運連連。因此,我們要學會微笑,學會陽光,感覺美好,這既是一種向往,也是一種追求。
鄒俊生認為,世上有好多的“心”:進取心,消極心,赤誠心,虛榮心,慈善心,但我們最需要的是一顆平常心。平常心最重要,平常心最公正,平常心最明智,平常心最清醒。胸中裝著一顆平常心,它就像一盞導航的明燈,讓自己永不迷航,闊步前行。因此,每一個人想對自己說——要消除所有憂與煩。人活一輩子,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誰能不遭遇痛苦?誰能不碰見憂愁?有苦有累有煩有憂愁,都很正常,關鍵是自己必須學會消除。鄒俊生說,記住生活的美好,要淡然一切得與失,不貪圖名利,不傷害他人,不委屈自己,不計較得失。放寬心態,學會取舍,遠離紛爭。多一些知足,少一些索取,失不氣餒,得不狂喜。輕鬆度餘生,開心做自己。
文學之路 詮釋生活
鄒俊生生長在一個書香門笫的家庭,由於父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從小受家庭的培養與熏陶,愛讀書成為他的習慣與特點,尤其喜歡文學,像詩歌,散文,小說,故事等百閱不厭,看書寫作成為了鄒俊生首要的業餘愛好。
鄒俊生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當時各縣市級都有小廣播,到了廣播時間,他就認真的傾聽,新聞、文藝、體育新聞等,都是他的選項。記得當時的縣廣播站向社會發征稿通知,內容就是寫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於是,小小年紀的鄒俊生提筆應征寫稿,並先後三次被廣播站錄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有人說,老鄒家出了個“才子”。同學和一些教師都投稿了,但很少有選中發表的,因而鄒俊生就成了那個時期的“小紅人”。
上作文課時,鄒俊生撰寫的《紅太陽照耀下的小學》一文被選為範文,初中語文老師向全學年同學講讀鄒俊生的寫作特點。說句實話,鄒俊生的心裏是美滋滋的,在夢中笑聲也是甜甜的,因此,也堅定了他走向文學之路的信心。
高中畢業後,鄒俊生被選為民辦教師,教四五年級語文,他所教的學生,曾經在當時全公社五年級語文比賽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也引起了各學校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和震驚。後來,鄒俊生因父親退休必須接班,無奈隻得遵從父命,到龍口一個單位工作。時光過了幾十年,鄒俊生仍記得中學校長魏乃恩多次找鄒俊生談話挽留。雖然選擇是艱難的,但鄒俊生說,選擇了就不後悔,到單位上班,一樣可以從事文學創作。
1989年8月,鄒俊生在龍口報上看到了一則由龍口市文聯及作家協會發起的征文比賽,這讓鄒俊生心動不已,決定參加這次征文比賽,在全市近五千篇征文中,他的作品《讚秋》獲得三等獎,這在當時鄒俊生的工作單位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龍口供銷社黨委書記高樹華大會表揚了鄒俊生,並給予了獎勵。領導的鼓勵,使鄒俊生樹立了必勝的信念,一定要走上這條充滿自信、充滿活力的文學之路。
多讀書,多深入生活才能反映當下之美。為了盡快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從這次獲獎後,鄒俊生一方麵購買了一些文學創作方麵的書刊,一方麵利用業餘時間寫了不少作品。通過學習充電,提升了自己的文學修養,提升寫作水平。散文《夢中故鄉》在《今日龍口報》上發表後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有的讀者寫信給鄒俊生說:讀了三遍還想讀,你的文章讓人百讀不厭,新時代的創作力很強,引人向上。爾後,相繼發表了詩歌《慶八一》《母親》等作品。
心懷大愛,筆尖輕舞,起筆描繪“好人之城“龍口的夢想,彙聚了文學的力量;他懷揣夢想,星夜兼程,伏筆寫下“魅力之城”春天的希望,探索未至之境;他心向遠方,義無反顧,投筆奔赴“好人之城”火熱的生活,書寫最美的篇章。
在文學創作的過程中,鄒俊生體會到,要寫出好的文學作品,一是發自內心,二是真實。在他看來,一些文學作品不受歡迎,應該是胡編濫造、任意虛構的成分過多,使越來越多的讀者徹底失望。他們寧可去玩微信、發表情包,也不願意去讀那種充滿偽詩意的散文、詩歌。所以,鄒俊生在散文、詩歌創作中,力求將最真實的社會展現出來,將美好抒發出來。因為他知道:一篇好的文學作品,恰似從內心裏流淌著的小河,又如在心湖裏激蕩起的浪花,既像是徐徐綻放的鮮花,又恰如多年分別又重逢的好友的耳邊的竊竊私語,清新,如一股春風;真誠,如彼此間沒有距離;純潔,好比玲瓏剔透的水晶;淡雅,仿佛是草原盛開的野菊。
1993年10月,鄒俊生參加龍口市百億工程“龍工杯”文學大賽,全市收到作品六千多件,鄒俊生的作品《故鄉行》被評為三等獎,並陸續在《煙台晚報》《今日龍口》報、《龍口作家報》發表。後來,他先後參加了多次征文比賽,獲得了獎項。詩歌《七月》、散文《生存很美》發表在山東省《新聊齋》雜誌上。像散文《賞梨花》《話流逝歲月》《秋》《植參人死亡之謎》發表後,也得到了編輯部和讀者的認可。
1997年11月,鄒俊生參加了“徐福故裏征文”大賽,作品《明天》在全市九千多件征文作品中獲得三等獎。之後又先後發表了散文《思念媽媽》《香氣在心自然最佳》《好書記史殿來》《美的心靈與同情》文明城市開新花》《故鄉行》等作品,受到大家的肯定。
“冬日的天空是那樣的藍,比天空更藍的寬廣的海平麵……”在創作中他體會到:無論是白樺林還是白天鵝,無論是白牡丹還是鍾情已久的林海雪原,哪怕是一朵朵在空中飛舞的雪花,在他的散文及詩歌裏也總是冷靜裏透著柔情,凡俗裏透著清新,超越了世俗繁華,回歸於樸實純真。
作為一名業餘作家,鄒俊生經常徹夜不眠,讓連續的文字在手指間跳躍,並且破繭而出,幻化成蝶,舞蹈不滅的信念,不斷向新的高度新的意境開拓。可以說,鄒俊生的文學之路是五顏六色的,那是一抹文學紅,那是一顆心懷創作的初心,肩扛並記錄美好生活的使命,他讓愛心傳遞到四麵八方;他讓熱愛文學的人擁有活力與創意,他用熱愛生活的初心,讓每一位讀者欣賞時代的幸福。
在他的作品中,每一篇散文及詩歌都變化成一幅美麗的畫卷!用那一縷創意深情,將精心創作的文學作品,傳向“好人之城、魅力之城”的每一個角落,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學路。他的那一份熱情與努力,記錄了他的不懈追求與向往。
山東省作協會員、龍口作協名譽副主席田業臣對鄒俊生的散文及詩歌做了這樣的闡釋:“他的作品讓讀者感受到了大氣之美,感受到品質與高雅,如一灣清泉,柔情似水;似一場白雪,雪花飛舞。清泉滴滴,在不知不覺之中,流進人的內心,沁人心脾;雪花飛舞,在如夢如幻之中,舞進人的靈魂。他在一種靈動的日常書寫裏,隱藏著一種通透的生命哲學,也浸透著一種內在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溫潤力量。
2024年10月,《龍口作家報》發表了鄒俊生的散文《多思累》,從一篇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從激情走向淡泊,從執著走向淡然,從盲從走向理智的心路曆程。創作過程中,鄒俊生始終滿懷大愛,對龍口的美好無限眷戀,對故鄉充滿思念,對身邊各式各樣的人物充滿理解與同情,對大自然充滿柔情,對流逝的歲月飽含真情,一滴滴汗水浸透紙背,一行行淚水灑滿書卷,他把自己對文學的追求,全部播撒在文學的大地上。用他自己的話說,要實現自己的詩意人生,就要負重前行。有時,他或許擔心自己從事文學創作,別人會說什麼,其實,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生活處處有詩歌,人生處處有文學。這些年,鄒俊生的作品在不同的媒體上發表,他把目標定得更高,把眼光放得更遠。作為一名體驗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文學人,他對生活的熱愛,對朋友的真誠,對事業的執著,對幸福的追求是永恒的,這些,都浸透在字裏行間。他抒發情感的方式是在詩歌及散文創作中尋求精神愉悅和人生幸福,抑或對世俗進行抨擊和思考,以此來驅除世俗的煩惱。
歲月的長河總有感動與難忘,前行的征程更需使命與擔當。鄒俊生說,我們這些人,雖不是什麼“詩詞大家與文學大腕”,但我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精神家園,都懷有幾分情懷,這個情懷就是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為了這份情懷和心中的期待,為了詩和遠方,鄒俊生用手中的筆,點燃了希望之火。
本網記者:白曉光 今日龍口報記者:蓸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