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就莫名的開始懷舊,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多年未見的親友,童年懵懂的往事,時不時在腦海中浮現,就連朦朧縹緲的炊煙都能勾起回憶。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明白,炊煙是生火做飯時產生的煙,它是農村獨有的風景,一縷縷炊煙宛若一片片祥雲彌漫在村莊的上空,“人家漸成聚,炊煙天際浮”,彰顯炊煙下農村生活的恬靜與溫馨。炊煙升起的地方就有人家,炊煙就像農村的坐標,把每家每戶的位置標注,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生機,蘊含著農人的生養繁衍和喜怒哀樂。
清晨,第一縷炊煙伴著薄霧,讓沉悶的村莊變得靈動起來,上學和出山勞作的人們在嫋嫋炊煙中開始一天的忙碌,炊煙升騰的地方就是農人生活和奮鬥的發祥地。
中午時分,炊煙再次升起,仿佛發出回家的信號,勞作的人們望著炊煙陸續回家,學校歸來的孩子迅速回家幫灶台上做飯的母親添柴燒火,炊煙中延續著親人的關愛,使農耕文明的薪火代代相傳。
傍晚,落日的餘暉和炊煙交織在一起,恍若仙境、如夢虛幻,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淡淡的“人間煙火味”中,炊煙下呈現出寧靜祥和的桃源畫卷。炊煙如同標點符號,把田園生活分段圈點,黃昏的炊煙收納了農人一天的辛苦和喧囂,雞犬入舍、牛羊進圈,也讓奔波的人返家歸宿。
現代文明與高樓大廈讓炊煙無所適存,燒柴做飯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被天然氣、電氣化替代;但是隻要想起農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嫋嫋炊煙,因為這個畫麵已經深深烙印在漂泊者的心裏,成為一張思鄉名片、成為鄉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為炊煙裏有對逝去歲月的懷念、有對養育我土地的眷戀、也有親人對遊子的叮囑與牽掛……(趙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