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寶雞過年
歲末的風,帶著歸巢的執念,將我引向寶雞扶風的那方暖土,那是婆婆家所在,亦是年味兒最濃處。
車漸近,村落便在視野中鮮活起來。土坯牆、青瓦頂錯落有致,炊煙嫋嫋升騰,似是大地無聲的召喚。村口老槐樹下,頑童們穿著新衣嬉鬧,鞭炮聲時斷時續,炸開的紙屑在風中翩躚,似簌簌而落的碎花,鋪陳出新春的前奏。
踏入家門,屋內熱氣騰騰。婆婆正忙著蒸花饃,案板上的麵團在她手中乖巧變身。魚饃寓意“年年有餘”,那圓潤的身形、靈動的魚尾,似要躍進新年的富澤之海;石榴饃咧著嘴,露出飽滿的“籽”,象征多子多福,團圓美滿。灶火正旺,映紅了婆婆滿是皺紋卻洋溢著幸福的臉,蒸騰的霧氣模糊了視線,卻暖了心肺,這一方小小的灶台,蒸騰出的是生活的熱望,是對歲月的感恩。
午後,跟著家人去趕年集。集市上人頭攢動,喧鬧聲沸反盈天。紅通通的春聯在風中獵獵作響,筆墨未幹的“福”字散發著墨香;五彩絲線纏繞的香包,繡著瑞獸祥紋,懸於攤前,寄托著辟除災邪的祈願;還有那剛出鍋的扶風一口香臊子麵,紅油辣子浮於湯麵,臊子鮮香,麵條筋道,一碗下肚,暖意洶湧,舌尖上舞動的是質樸而熱烈的鄉情。
年夜飯前,祭灶神是莊重的儀式。香燭燃起,黃表紙化為灰燼,公公念念有詞,祈願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那虔誠的神態,穿越歲月,接續著祖輩對家宅平安、煙火興盛的質樸追求。屋內,供桌上擺滿了祭品,蘋果紅亮、點心酥甜,闔家老小依次叩拜祖先,感恩先人的恩澤庇佑,在這一拜一叩間,家族的根脈得以傳承,親情的紐帶愈發緊實。
年夜飯桌,是團圓的華章。扶風合盤端上桌,肘花、皮凍、豆芽、紅蘿卜絲拚就五彩斑斕,肉質緊實,菜絲爽脆,澆上酸辣汁,滿是醇厚豐腴;醋粉爽滑勁道,酸香開胃,裹挾著濃濃的鄉土風味;酒滿杯盈,親人圍坐,笑語晏晏,碰杯聲裏皆是對新春的祝福,對生活的期許,這一場盛宴,暖了胃,醉了心,慰藉了一年的奔波勞頓。
夜幕沉,星子亮,庭院中燃起篝火。火舌舔舐著夜空,大人孩子圍火而舞,火光映照著張張笑臉,驅散了冬日的寒峭。鞭炮聲再度響起,在劈裏啪啦中,舊歲辭去,新春奔來。
於寶雞扶風的這方土地,年是傳承的習俗,是舌尖的眷戀,是親情的彙聚,是心向美好的熱望。在這濃鬱的年味兒裏,我尋到了根,覓見了暖,待來歲,仍盼歸於此,續這一場新春嘉會,守這一份歲月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