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電工區“土辦法”傳承“真功夫”
“聽聲辨異常,看表知隱患”,在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機電工區,這句流傳了十多年的老話,如今有了新注解。今年以來,工區創新“以老帶新”方式 ,推出“問題即課題”攻關機製,讓傳統經驗煥發新活力。
老話新說傳技藝
“電纜接頭要‘親密’,虛接就是鬧分家。”井下檢修班班長李陽一邊檢查設備,一邊向徒弟講解。這種將專業術語轉化為生活語言的教學方式,是工區“傳幫帶”的新嚐試。
“以前講‘絕緣電阻值’,新人聽得一頭霧水,現在說‘電線穿破秋褲’,大家秒懂。”李陽師傅指著電纜絕緣層破損處說道。
類似的“土味教學法”在工區蔚然成風:用“心跳過速”形容電流波動、把“風機喘振”比作打嗝、“巷道呼吸不暢”指代通風異常 、"信號燈眨眼太勤"警示接觸不良。
手把手教出真功夫
上月的設備巡檢中,老師傅馬建國帶著徒弟郭天成排查開關櫃整定值。“瞧這數據,像不像餓漢猛吃飯?”李師傅指著設備說。通過對比曆史數據,他們發現3號回路在調整用途後,整定值偏移,立即指導調整參數。
“用‘設備飯量失常’比喻參數異常,能夠讓徒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馬建國說。如今他獨創的“三相平衡蹺蹺板”檢測法(通過比對三相電流差值定位負荷異常),已在班組推廣使用。
“師傅的經驗就像活字典,光看手冊是學不來的。”郭天成說。如今,他已能獨立處理常見故障,並在班組分享學習心得。
這種“翻譯式教學”開展以來,工區隱患識別準確率提升60%,新員工上崗培訓周期縮短三分之一。正在編製的《機電隱患翻譯詞典》,已收錄"風速亂竄像醉漢"等23條實用口訣。
自推行該教學模式以來,區長史振兵表示,這種接地氣的傳授方式,既解決‘老師傅講不透、新員工聽不懂’的老難題,又為全年安全生產開了好頭。“下一步,我們計劃把這些經驗整理成案例集,讓更多員工受益。”
(檸條塔礦業有限公司:馬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