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檸條塔礦業,由一輛防爆裝載車改裝過的破底錘頭車,蓄勢待發準備它的首次下井作業。
這輛破底錘頭車,是該公司利用閑置資產改造而成,專門應對井下堅硬岩石層和混凝土路麵的起底作業。
近年來,像這樣大大小小的創新在該公司隨處可見,截至目前,職工種下的創新“種子”高達9218項。這些源源不斷的創新項目,如何孵化?該公司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有了結果。
從“一人”到“一群”,從“單打獨鬥”到“抱團作戰”,該公司逐漸完善了一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政策完善、考核到位的全員雙創“五步法”生態鏈。
在該公司創客工廠裏,為創客團隊配備了光固化3D打印機,職工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製作創新模型,微觀地查找出創新項目中存在的不足,每個項目從實施加工到投入生產都由創客工廠獨立完成。
不僅如此,該公司將全年提取工資總額的6%作為創客薪酬,凡獲獎的創新項目,主創可以贏得一半獎金,鼓勵更多的職工參與創新。通過建設線上培訓資源、獨創“智創工會”平台,其中闖關練兵、技能競賽和職工講堂等欄目進一步激發了職工的創新熱情,目前職工參與創新率已達到98%。
楊小鵬就是享受創新紅利的職工之一,近年來,他參與的創新項目高達20餘項,還獲評“三秦工匠”。和楊小鵬一樣取得頭銜的高級技師有18人,技師26人,高級技工127人,還有更多源源不斷的創新達人加入創新行列,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該公司打通了創新點子從萌發到研究實驗,從成果轉化再到項目落地落實的各個環節,持續調整人才培養和資金投入配方比例,不斷優化創新“基地”,讓茫茫煤海變成鬱鬱蔥蔥的良田。